top of page

臨床心理服務 Q&A

雖然近年的電影和電視劇常見到臨床心理學家的角色,但社會對精神和情緒病仍有很多誤解,臨床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更是披上了神秘的面紗。到底甚麼人在甚麼時候需要或可以尋求臨床心理學家協助?

FAQ: FAQ

甚麼時候需要臨床心理服務?

生活上因為種種原因而遇上負面情緒如焦慮、悲傷、憤怒、失望、煩燥、無助等其實很正常。很多時候,負面情緒還會激發正面行為,例如擔心退休後的財政狀況令我們及早學習理財。又或者,這些情緒會隨著時間或問題過去而消退。但是,如果情緒持續,並變得難以控制,甚至影響生活如工作、學業、社交、家庭、睡眠、胃口等,令我們極度困擾;或者,身體出現了一些毛病如心悸、頭痛、疲倦、暈眩、肌肉繃緊、呼吸困難、胸口不適等,而醫生檢查結果是正常,毛病卻揮之不去,也有可能跟情緒或情緒病有關。


如有以上情況,可以透過心理諮詢服務作初步評估,臨床心理學家會因應其困擾程度及個人考慮,建議及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
臨床心理學家可以怎樣幫到我?

臨床心理學家會透過面談、觀察及科學化的評估工具等,詳細瞭解和探討求助者當時及最近的情緒、生理、心理狀態及行為模式,以至性格傾向、家庭背景、成長經歷、人際關係 、學業或工作狀況等個人的獨特情況而作出診斷。其運用的治療方法,皆以大量科學研究及證據為基礎(evidence-based),證明對特定的精神和情緒疾病有效。 例如最常見的認知行為治療(CBT),對治療抑鬱症及多種焦慮症等都有著顯著的效果。


透過以上評估、診斷及相應的治療方案,臨床心理學家能夠幫助你釐清問題的核心,找到背後可能導致和深化問題的原因和思想謬誤,從而啟發新的思維行為模式,不僅可令情緒病好轉或康復,更可增強心理質素和抗壓能力。

心理學家就是心理醫生?

其實沒有心理醫生這專業,只有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,而兩者有著相互的合作關係。


精神科醫生是受過醫學訓練,然後取得精神科專業資格的醫生,主要用藥物醫治精神和情緒疾病。而臨床心理學家則需具備相關的碩士或博士學位,並在嚴格監督下經過長時間的臨床訓練,運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,透過改變思想行為模式的方法來治療求助者。 而兩者皆可以為求助者作出診斷(diagnosis),如有需要,臨床心理學家也可以建議及轉介求助者向精神科醫生求診。

軟弱的人才會患情緒病?

最近有齣韓劇《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》(It's Okay to Not Be Okay),劇名極有意思,提醒我們不要對心理疾病心存偏見:以為是精神錯亂或個人缺陷而對此忌諱,以致產生歧視或延誤醫治。連很多求診者自己,都覺得患病是因為自己軟弱和不夠堅強。其實,如果我們有機會聽到求診者的故事,就會知道大家只是跟你我一樣正常的普通人,都會因為職業過勞(burnout )、跟上司、下屬和同事關係緊張、工作和家庭責任 的衝突、擔心子女學業及成長的情緒和行為問題、與家人或伴侶的相處和磨合、以至對自我能力、信心和價值產生懷疑、失去安全感等等的問題而煩惱。

事實上,大多數求助者所面對的並不是一些極嚴重的病症,他們大部分時間是健康的,只是於人生艱難的一刻,邁出尋求專業諮詢的這一步。曾經有不少病人康復後表示:如果早一點接受治療就好了,那麼便可以早一點進步成更好的自己。

接受心理治療要多少時間?需要多久會面一次?

因為每一個求診者的情況有異,不能一概而論。一般而言,在治療初期會面次數會是每週或每兩週,然後因應改善進度再由雙方磋商決定跟進的頻率及次數。而重點是會因應求診者的需要而彈性處理。

我的個人資料會保密嗎?

所有個人資料會絕對保密,除非得到當時人同意,否則親友及其他人不能查閱或查問你的資料。

以上大部分內容出自由AXA安盛保險邀請與註冊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Vivien Hau共同撰寫的文章,原刊於AXA Health & Employee Benefits Discovery 2021年10月號

bottom of page